3地农村白事调查:风光大葬就这样渐行渐远

不久前,江苏沛县李集村89岁的魏老爷子去世。当天,他的两个儿子找到了村红白理事会的副会长王体栋,“俺爹的后事该咋办,您给俺们拿个主意。”王体栋先是安慰了两人几句,然后拿出了一个办理方案。

三天后,在村后一片栽着茂密松树的公墓里,老人的骨灰被安葬在一棵树下。没有喇叭鼓乐,没请戏班唱大戏,一场丧葬活动简单而不失庄重。“关键是极大地减少了浪费,总共花费没超过1.2万元。要搁在以前,多的得花十几万,少的也得5、6万。”王体栋说,现在村里办丧事,无论家里多有钱,都是一个标准。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各地丧葬礼俗有了哪些新变化?临近清明,人民网记者分赴江苏、安徽、内蒙古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

“以前一场白事下来,几年积蓄没了”

江苏沛县自古重礼,在丧葬风俗上有“三里不重礼”之说,甚至各村都有各自的一套殡葬习俗。“村民在白事上爱面子,如果不请喇叭不唱戏,怕别人会说自己不孝,另外就是攀比心理,别人办20桌酒席,我就要办30桌,他花3万,我就要花5万,才算给死去的老人挣回脸面。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行,不惜借钱办丧事。”李集村村委会主任、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李俊华对丧葬陋习所造成的浪费感触最深,“酒席是白事花费中的大头,而烟酒又占到酒席花费近一半,太浪费不说,还招致了越来越离谱的攀比之风。”

和沛县的情况类似,在安徽泗县,当地多年来都讲究风光大葬。据泗县文明办副主任科员王向阳介绍,跟皖北其他地方一样,泗县的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要买好的骨灰盒,还要请人吹喇叭、表演,流水席有的能持续十几天。“一桌菜八九百元,烟酒还不能用差的,整场葬礼办下来,条件差的村民,几年积蓄就没有了。”王向阳说。

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记者了解到,之前村里哪家没了老人,至少要停放3天,买大棺木进行土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几天里,每天百余号人在一起吃吃喝喝,还要开展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一场丧事下来要花费2至5万元,让许多家庭尤其是贫困户苦不堪言。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大多村民在办葬礼时的本意是不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但想要改变多年形成的积习并不容易,主要掣肘就是“爱面子”。

“如果办葬礼没人去,会有人说这家人混得不行,这家去的人多,那家去的更多才有面子。”安徽临泉县杨桥镇二冯村党支部书记董朝阳说,以前村里婚丧嫁娶最少四五十桌,比谁家来的人多,不但酒席标准高,而且份子钱也重,“一般都是二三百,别人给的多,你回礼要更高,人情面子成了负担。”

“过去办理丧事如果办得不隆重,邻居会说当儿女的不孝,所以就是借钱也要把丧事办得风光,为了‘面子’好看,吃尽了苦头。”奈曼旗的村民张敏敏(化名)告诉记者。

移风易俗从简治丧,“风光大葬”渐成过去时

“要彻底转变思想确实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推行移风易俗最大的阻力是那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老年人,其实现在四、五十岁的人都很容易接受。”李集村党支部书记李兆洪说,他们村是沛县最早开始移风易俗改革的村庄之一。

“酒席用烟不超过6元/盒,酒不超过15元/瓶,上菜不能超过14个,一桌酒席的花费上限200元。”2014年10月,李集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设立了执事组、文案组、炊事组3个义务服务小组,制定了章程,公布了统一的“办事标准”。从那个时候起,村里无论谁家有红事白事,该怎么办,理事会说了算。

李集村红白理事会还规定,治丧期间摒弃以前那些既费钱又折腾人的陋习,不放烟花,不扎纸活,不办辞灵活动,遗体必须火化且不准使用石棺,骨灰盒一律送入公墓,不准私自掩埋。“全村3000多口人,60岁以上老人536人,每年光办白事都在20起以上。”李俊华说,所有的白事全部统一按上面的标准执行,没有例外。

清明节前,徐州市民政局又发布了新的移风易俗改革举措,其中在丧葬方面倡导厚养薄葬传统美德。老人去世后,鼓励从简治丧,对选择在殡仪馆集中守灵、生态节地葬的市民,进行丧葬费减免。对不保留骨灰的户籍居民,给予每例2000元的奖励。对先期选择到殡仪馆集中守灵的户籍居民,给予1500元补贴。对主城区户籍居民新产生的骨灰,在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殡葬事业单位实行骨灰堂免费寄存或减半收取格位占用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