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俗:都江堰丧葬仪式

中华文明五千年,传统的地方习俗特色尤为显著,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独具一格的川西婚丧喜庆形式将传统的蜀地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歌可泣。

我们盆地的丧葬礼仪,尤其是川西平原都江堰的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特有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将丧葬的程序演绎得庄重典雅,浪漫而不奢华。

在我们农村,一个普通家庭里,作为对逝者的敬仰和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教育,对先亡尊者敬以神圣的地位,必将其遗体穿戴整齐,美其容貌,装殓人棺,停至正堂;若逝者尚有高堂在上,则稍移侧旁。设置灵堂、柏枝高扎牌坊、挂贴孝对、播放哀乐,让人们一置身其中就有严肃、庄重不可喧嚣的气氛之中。而这一切均由人们从听见主家放“升天炮”后自发组织的邻里之间的帮忙助力,一切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还有重要的就是请阴阳先生、丧葬乐队和厨师团队,当然后者需要主家最后定夺,毕竟出钱的说话才能算数了。傍晚主家安排守夜:据传,守夜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猫、鼠之类伤损逝者的尸身,猫若从尸身上越过,那是会惊尸的,尸体会跳起来行走,那就太可怕了。当然,目前的丧葬活动进步了很多,人死后皆将尸身进行火化,停放的只是骨灰盒,或者是全封闭的冷冻水晶棺,不会有危言耸听的惊魂场面,守夜的最终目的是“香火”不能断,脚下的“长明灯”不能熄灭,不然的话,传说英魂看不见脚下的路而魂魄归不了故里了。

一切打杂安排就绪,这时候该阴阳先生上场了,阴阳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筛选敲定出殡的日期和时间,为逝者行“开路”典礼,设置好灵位和招魂幡,最后带上罗盘为逝者选上一块风水宝地,划线打桩,这才完成前期工作。

70年代以前,人死后一般都是用木棺材入殓,但棺盖是留缝而不盖严的,直至出殡的当天还要给逝者面部进行“洗脸”,其中每天的一日三餐之前,逝者的至亲(女眷)都要到棺前哭丧,所谓“死人不哭,煞气不出”,哭的多,哭的好则可保今后家中安宁,身健祸少,否则,煞气不出,则往后家中不顺,灾难叠重。

整个丧葬过程最热闹和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出殡前的晚上,我们称之为“闹大夜”。川西坝子的风俗,为逝者行“三献礼”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吃过晚饭,在主家的院坝头(灵堂前),地上铺设晒垫(平时晒谷子用的竹编垫子),逝者的孝子贤孙们依次跪在垫中(儿子女婿在前),在阴阳先生(司仪)的安排指挥下,乐队奏乐,炮手鸣炮,祭祀开始;一般的家庭大多数行“小三献”,也有个别行“大三献”,在“三献礼”中,阴阳先生根据主家提供的“逝者生平”,用他们的专业的悲戚动人的丧葬套词(花开十二月),将主家的孝子贤孙们带领着,围着院坝在灵前祭拜,颂念转圈,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将逝者亲人的思绪和情感带入到祭奠的顶峰,有的人还没有等到仪式结束早已立不成声,有的看客也都沾光,也泪流满面,打起帮腔;诚然,达到这种境界的阴阳先生的艺术是不一般的,他的哭唱技巧和文化水平一定很高,不然,一篇写的无论多么生动和悲伤的祭文,让一个不懂语言艺术的人干读也会索然无味,不能引人入胜也是枉然。我曾亲身经历过两种祭奠仪式,就是因为阴阳先生的操作差异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相同的乐师,内容相近的祭文,一个是因孝家伤心过度而宣告提前结束,而另一个则是整个仪式结束而无一人悲泣,真是天壤之别!

大夜的尾声算是哭灵了,不管之前的祭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要哭灵开始,伴随着忧伤的音乐,经验丰富的哭灵表演者哭爹喊妈,声泪俱下,其滔滔不绝的感恩哭词和哽咽难当的激扬情感,无不把你带入一个浮想联翩的悲痛情怀之中,使你泪如泉涌,不能自拔,让你的身心随之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让你积郁的感情之水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让你即使有愧于逝者的恐惧也得到极大的安慰和释怀,让凡心归静,让灵魂安息。

第二天的出殡仪式也很隆重,阴阳先生按照掐算好的时辰,举行发丧家祭,孝家齐跪堂前,行祭祀礼,乐师配乐,听阴阳先生唱颂逝者平生(祭文),亲友们再一次泪泣涕淋;升棺、封棺、鸣炮起灵,送入坟山。众亲友则尾随其后,为逝者送上一程;传统有送丧哭泣者,相帮们用鸡公车推起,一路走一路哭,形成长长的送丧队伍,后来会哭丧的人越来越少,就改用录音机录下哭得好的录音,第二天用来沿途播放,到当下,几乎看不见送丧的哭送了,完全被乐队的长号、短号和锣鼓响器所代替,所吹之曲也都是些欢快的流行歌曲了:“路边的野花不要採,不採白不採……”

发丧出门之后,打杂相帮们开始清理丧房,扫尽残香纸灰;还原昔日祥和喜庆的气氛。有儿媳的,娘家人则为孝家挂红放炮,以驱晦气。一切就绪,孝家的后代子孙将亲人入墓之后,便穿上自个娘家特备的大红“解霉衣”方才回到家中。中华传统乃红色喜庆,镇邪扬善,以祈求家庭和顺,吉祥如意。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放下执著,快乐一生。

One thought on “川西民俗:都江堰丧葬仪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