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龙华殡仪馆

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

上海市民政局举行“牢记初心使命 争做新时代民政孺子牛”主题宣讲会,5位先进代表介绍了个人事迹。即日起,我们将逐个向您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一道感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竭诚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领衔成立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使遗体修复技术迈向数字化,荣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孺子牛奖”的王刚。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王刚,从事的是一份“予逝者以尊严,予生者以慰藉”的工作。20年多来,他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并推动遗体修复技术向数字化迈进,赋予传统“手工活”新的生命。业精于勤,成就工匠

1997年的一个夏日,学徒工王刚怀着忐忑心情走进遗体化妆间,工位前是一位久病离世的老人,骨瘦如柴,身体紧紧蜷缩在一起。

师傅命令:“把双手复位!”王刚有些迟疑,当他碰到老人手指时,那种又硬又冷的感觉迅速透过指尖传遍全身,使他打了个激灵。师傅慢慢握起那只冰冷的手掌,放在王刚手心里:“握住他,才会有温度。”

这是一份传递温度的工作,化妆间里来了又走的年轻人很多,王刚最后坚持了下来,并逐渐从“菜鸟”磨砺成为行家里手。

王刚曾经为一个高楼坠亡的小女孩化过妆。十几年前的整容技术,只能将外表伤口简单缝合,小女孩幼小的面容上那不忍直视的创伤,即使用最小的美容针细细密密地缝合,还是收效甚微。遗体告别时,看到母亲双手抚摸女孩每一寸被缝合的伤口,王刚潸然泪下:“一定要努力还原逝者容颜,让最熟悉的样子永远定格在家人心中。”

为了掌握人体结构,非医学专业背景的王刚办公室里放满了人体结构图、人体模型、头骨模型、相关书籍等,他抓住一切碎片时间钻研。晚上和周末,他去医学院“蹭课”,一“蹭”两三年,老师们也称他为“编外学生”。在无数次做试验、做塑形、画素描的过程中,一个个难题被克服了。

日常工作中,最多的是遗体整容化妆,王刚总是做得温馨精细,让家人为之动容。“人体直立和平躺时的表情肌分布有所变化,化妆时要根据平躺特点构思和勾画轮廓。只有每一个细节都到位了,才是逝者亲属心中真正的‘漂亮’。”王刚说。

2015年“8·12”天津港大爆炸,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和火舌将消防员的遗体侵蚀得难以辨认。操作台前,王刚与烈士几乎脸贴着脸,鼻子、嘴唇、耳朵相继成功塑形。就在旁人觉得工作已做完时,王刚又俯身细心地为烈士“再造”青春痘,直到凌晨。当战友看到逝者安详的仪容,无不动情:“这就是我们的兄弟!”科技引领,开拓创新

从青涩学徒工成长为行业翘楚、“上海工匠”,王刚紧跟时代步伐,对遗体整容整形技术不懈钻研。

水泡遗体处置之难,在于腐败水气泡。王刚和同事们经过多年研究和总结,提炼出水泡遗体处置“五步法”:快速消毒防腐——遗体消肿——平稳缩形——创伤修复——修正肤色。具体操作中,化学试剂的剂量、操作手法的轻重、染色程度的深浅,每一步都是关键。

在“东方之星”客船倾覆事件善后援助中,王刚调配出的试剂,能够让原本发紫发青的肌肤均匀变回原状,帮助同事们成功修复了多具“巨人观”遗体。

如果说手工整形是手艺,3D打印遗体修复则是技术。2009年,王刚在行业内率先开始相关探索。他运用骨骼复原技术和胶原填充等技术还原逝者容颜,并通过计算机三维扫描、虚拟成像、定点测量,通过3D雕刻机,迅速刻出面部轮廓,形成一个“定制面具”,覆盖在逝者脸庞上。这一创举,加快了遗体整容的速度,降低了整容师的工作强度。2016年,王刚领衔的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在龙华殡仪馆成立。

“3D打印使遗体修复技术从原来的‘手工活’迈向了数字化,未来经过大数据积累,还可以建立一个亚洲人脸型数据库,使3D打印修复的精度更高、成本更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嵘说。带教团队,新人竞出

在一次次紧急援助工作中,王刚愈发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后,他把带团队、建队伍作为核心任务之一。

带教过程中,王刚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形式,提升团队创造性。工作室还开展内部技能比武,为成员制定专项技能发展规划,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在良好的氛围和机制作用下,各类人才已经崭露头角。王刚身后,更多的“王刚”正在成长。

一批又一批殡葬专业大学生也来到王刚的工作室实习。王刚很看重这些稀缺人才,他亲自拟定实习方案,为每个实习生“量身定制”带教内容,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近年来,王刚还参加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遗体防腐师》的制定工作,编写教材,出版《遗体修复》专著,参与全国性赛事的拟题、执裁、培训等工作,不遗余力地将自身所学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画出最美、最庄重的休止符。”这是王刚的愿望,更是王刚的坚守。

龙华殡仪馆

龙华殡仪馆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龙华公墓,1954年经市府批准,正式成立龙华火葬场,她的成立成为上海市全面推行火葬的一个历史性标志。1984年更名为“上海市龙华殡仪馆”。1997年,龙华殡仪馆火化功能转移至益善殡仪馆。2005年,龙华殡仪馆全面启动总体改造工程。改建后的龙华殡仪馆占地总面积约49510㎡,绿化面积为14025㎡,共有中小礼厅26个。服务热线:021-59947833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是以重大丧事和涉外业务为特色的综合性殡仪机构,向社会提供我心伴你行殡仪陪同服务、遗体修复与养护服务、心连心上门服务、惠民套餐、个性化丧仪策划服务、单殓服务、花艺服务、专职司仪等富有特色且便捷利民的全方位殡殓服务。

遗体冷藏、防腐、更衣、化妆

遗体冷藏防腐

殡仪馆对于遗体保存一般采取冷藏与药液防腐两种方法。对于死因明确、死亡日期较短、质量比较好的遗体,殡仪馆通常采用短期药液防腐的方法进行保存。特殊遗体如需国内国际运输、遗体土葬等,将根据有关规定及遗体状况,对遗体进行中长期药液防腐保存操作。部分死因不明确、牵涉医疗事故纠纷、牵涉刑事案件、工伤致死、交通事故致死等遗体,为了保证日后鉴定的需要,通常采用冷藏方式进行保存。

遗体更衣

殡葬费用结帐之后,家属凭订厅单将预备好的逝者衣物送到殡仪馆“送衣处”,工作人员核对信息、填表登记之后,将衣物送至殡仪馆化妆间为遗体更衣。逝者衣物一般较晚在举行追悼会提前遗体一天送达殡仪馆,以便及时为逝者更换。为了方便家属,目前殡仪馆都提供提前收衣的便利。如今为更好地服务家属,满足家属不同的治丧需求,龙华殡仪馆、宝兴殡仪馆、益善殡仪馆(三馆)分别提供多项人性化遗体更衣服务,如当面更衣化妆服务、女子更衣化妆服务等,详情请见上海殡葬网三馆的延伸服务。

礼仪出殡

礼仪出殡是追悼仪式结束以后,在仪仗队员的护送和家属的陪伴下为逝者举行的隆重送灵仪式。服务过程中由6名着统一制服的专职礼仪人员在肃穆的伴乐声中缓慢且庄严地将灵柩抬上肩膀,家属紧随随后,从追悼礼厅一直行进至灵车停泊的地方,然后将灵柩送上灵车。整个出殡过程庄严凝重,体现出尊重逝者,亲情惜别的

单敛停灵

“致逸堂—单殓停灵”业务秉着人本的设计理念、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惠民的服务理念,为家属提供了私密的停灵、瞻仰遗容的环境。遗体在进入殡仪馆后,为其提供单独存放的场所,以保证遗体保存的私密性与丧家探视的便利性。丧属可在追悼会之前随时预约探视,并可进行简易的祭奠,从而满足广大丧家的多样化需求。

专职司仪

专职殡仪司仪服务是为客户提供悼念仪式流程策划、现场布置策划、撰写主持词和主持悼念仪式等具体服务,帮助家属圆满完成一场富有文化内涵的殡葬仪式。龙华殡仪馆现有专职司仪均参加统一考试,获颁职业资格证书及上岗证书,具有专业资历,他们所撰写的主持词是完全符合逝者的身份和经历,主持的悼念仪式也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白玉兰遗体养护工作室

遗体养护是龙华殡仪馆专业从事遗体养护服务的独立工作室——“白玉兰遗体养护工作室”的一项重要服务项目。遗体养护服务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操作,包括遗体洁身、沐浴、更衣、整理、面部化妆等具体内容。通过养护能有效保护遗体,使遗体始终处于可控和正常情况下,确保遗体质量。使亲人在瞻仰时能够获得良好印象,得到心灵的抚慰。